時任上海市長寧區(qū)人民法院院長的鄒碧華在接待起訴當事人(2009年2月3日攝)。 新華社發(fā)
新華社上海1月1日電(記者黃安琪)啃硬骨頭、過急流險灘,這是改革者必須經(jīng)歷的苦行。面向改革的荊棘之路,鄒碧華敢趟險灘、率先探索,甘當“燃燈者”,點亮司法體制改革的前行之路。
鄒碧華,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原黨組成員、副院長、高級法官。2014年12月10日,鄒碧華在趕赴司法體制改革座談會途中突感不適,送醫(yī)院搶救終告不治,生命定格在47歲。
2014年7月,上海市在全國率先拉開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大幕。鄒碧華去世之前擔任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司法體制改革辦公室主任,是上海法院司法體制改革方案的主要起草者之一,也是上海市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團隊中的核心一員。
“改革,怎么可能不觸及利益,怎么可能沒有爭議?對上,該爭取時要爭取;對下,必須要有擔當。無論如何,都不能讓那些在一線辛苦辦案的老實人和年輕人吃虧。”鄒碧華說。
鄒碧華(左一)在社區(qū)走訪時與群眾交流(2013年9月29日攝)。 新華社發(fā)
為了提升法官素質、提高辦案質量,上海司法體制改革試點方案提出要建立法官員額制,即法官占隊伍編制總數(shù)的比例限定為33%。而長久以來,法院內部“混崗”模式導致法官基數(shù)普遍高于員額比例。在司法體制改革的初期,不少年輕法官,特別是廣大助理審判員,擔心員額控制會使其今后的職業(yè)發(fā)展前景變得渺茫。
如果是“論資排輩”,推行的阻力也會相對較小,但鄒碧華始終堅持嚴格標準、擇優(yōu)入取、寧缺毋濫的改革方向,主動承擔壓力。在擬定上海法院司法體制改革方案初期,鄒碧華就對全市法院的審判力量進行了全面摸底,帶領團隊對上海所有法官近五年的辦案情況進行測算。
鄒碧華非常注重數(shù)據(jù)的科學性,認為衡量一個法官的水平不能單單“計件”,因為“簡易案件占用時間較短,疑難案件可能占用法官很多的精力”。為此,鄒碧華在全國法院首創(chuàng)案件權重系數(shù)理論,設計多項審判管理評估指標,旨在進一步健全科學評估體系。摸底結果顯示,年輕的助理審判員在實際審判工作中承擔了大量工作,這成為制訂方案的基礎事實。
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浩蕩征途中,鄒碧華始終秉持堅定的法治信仰,以敢于擔當?shù)挠職夂瓦^人的智慧迎難而上,攻堅克難。他的名字,銘刻在改革的豐碑上。
-
大數(shù)據(jù)"坑熟客",技術之罪需規(guī)則規(guī)避
2018-03-02 08:58:39
-
高質量發(fā)展,怎么消除“游離感”?
2018-03-02 08:58:39
-
學校只剩一名學生,她卻堅守了18年
2018-03-01 14:40:53
-
有重大變動!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
2018-03-01 14:40:53
-
2018年,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?
2018-03-01 09:01: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