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主人公,却是万花筒-新华每日电讯
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
首页 >正文
2024

12/27

09:51
来源:
新华每日电讯11版 人文漫笔

不是主人公,却是万花筒

2024-12-27 09:51:36 来源:新华每日电讯11版 人文漫笔

  张钦

  在《红楼梦》刻画的众多形象中,有不少宗教人物。他们不是主人公,却是万花筒。

  且不说作者为叙事而虚构的茫茫大士、渺渺真人、跛足道人,也不说最终以出家淡出读者视线的宝玉、惜春、甄士隐,单说与四大家族过从甚密的各类“教职人员”,也是极富烟火气,很有层次感。

  他们中,有历经苦难、半路出家,决心修佛悟道的芳官、柳湘莲,有出身不一、性格不一、志趣不一但都结局飘零的妙玉、智能等一干女尼,有知情不举、见危不扶,拿出“护官符”作“投名状”的葫芦寺前小沙弥。不过,令人印象深刻的,要数马道婆、静虚、王一贴、张真人。

  马道婆本是贾宝玉的干娘,看见宝玉被烛油烫伤,立即编出大凡王公卿相人家子弟必有“促狭鬼”坑害的故事,骗得贾母当场下“订”每月五斤香油的供奉“套餐”。一转身,她又攥住赵姨娘母子嫉恨宝玉的心病,献上巫蛊计,拿到一份白银500两的“大单”。

  馒头庵的姑子静虚,嘴上念佛,背地里收人钱财,充当“掮客”。天齐庙的王道士,“专意在江湖上卖药,弄些海上方治人射利”,人送绰号“王一贴”。执掌天下道录司印的张真人情商极高,似乎心肠慈悲,处处为人着想,但当宝玉要施舍乞丐时,却极力劝阻:“一则与他们无益,二则反倒糟蹋了这些东西”。

  从马道婆、静虚,到王一贴、张真人,不是打着教职人员的旗号,干着骗钱、敛财的勾当,就是吹着普度众生的“唢呐”,“攀附”钟鸣鼎食之家。看似宗教问题,实则披着宗教外衣的社会问题。

  实际上,作者在皇皇巨著中穿针引线,点缀这样几个人物,着力点并非透视宗教,而是以小见大,折射社会生态,揭示衰败腐朽迹象。可贵的是,《红楼梦》虽然充满了因果报应的思想,作者却没有背上“呵佛骂祖”的枷锁,仍能用“察其言而观其行”的平视感,调查研究,揭开“画皮”。

  《水浒传》写“色中饿鬼”裴如海,先“贴标签”,认为“原来但凡世上的人,惟有和尚色情最紧”。说者解恨、听者过瘾,但多少有些先入为主、心存偏见。《红楼梦》剖析“王一贴”,寥寥数语,平实白描,主打一个“借嘴说话”:“实告你们说,连膏药也是假的。我有真药,我还吃了作神仙呢。有真的,跑到这里来混?”

  得益于新华社记者的身份,我们常年行走基层,目的也是用手中的镜头和笔,如实描摹世间百态。很多调查研究,其实也是在揭“画皮”。

  大千世界,光怪陆离,打破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关键,是看清“遮羞布”,找出受益者:很多时候,他们所做的,与马道婆如出一辙;能做的,又往往是王一贴的翻版。

  看清“遮羞布”,又需要善于跳出“我执”去标签。很多时候,有意无形间,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识,不是“神秘化”就是“妖魔化”。前者是无原则的“投降”,后者是无准星的“轰击”。由此得出的结论,不是不得了,就是了不得。

责任编辑:史梦佳
关键词:红楼梦,也是,宝玉,马道,宗教
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