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南寧7月7日電 題:長居深山幾百年 如今迎來新生活——廣西“土瑤”群眾脫貧一線見聞
新華社記者吳小康、曹祎銘
在湘、桂、粵三省交界的大桂山脈中,生活著中國唯一的“土瑤”——瑤族的一個獨特支系。700多年前,“土瑤”群眾的祖先遷居廣西賀州市,目前“土瑤”群眾只分布在當?shù)仄焦饏^(qū)鵝塘鎮(zhèn)、沙田鎮(zhèn)的6個行政村,共有群眾8500名。
長居深山、生活艱難,這是“土瑤”群眾的生存狀態(tài)。據(jù)當?shù)胤鲐毑块T統(tǒng)計,6個村的整體貧困發(fā)生率超過50%。目前當?shù)攸h委、政府通過改善基礎設施、產業(yè)扶持等舉措,幫助“土瑤”群眾穩(wěn)定脫貧。
“我每天能掙100元錢,我妻子也在這里干活,收入和我一樣!”54歲的盤轉青臉上沾滿草灰,柴刀別在腰間。記者日前遇到他時,他正和幾十個村民忙著清理山上的雜草、灌木叢。盤轉青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告訴記者,有人承包了這片山坡,計劃栽種茶樹。
盤轉青所在的沙田鎮(zhèn)新民村屬于“土瑤”聚居村。從鎮(zhèn)上出發(fā),車子在彎曲的山路上行駛了近一個小時才抵達?!八麄冮L期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,大山里土地稀少、資源匱乏,生活水平長期處于低水平?!鄙程镦?zhèn)文化站站長蔣仕寬說。
新民村馬窩小學的教室是一排平房,學校操場也是新建的。教師盤道養(yǎng)說,學校設施均由政府投資興建,孩子們受教育的條件明顯改善。
新民村優(yōu)良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吸引了外地投資。村里的300畝茶園因管理不到位,幾乎沒帶來任何收入。經協(xié)商,村民們決定將茶園轉租給外地客商何仕超。新茶上市后,因品質較好,何仕超決定擴大種植。何仕超算了一筆賬:茶園每年的采茶期為8個月,僅采茶、田間管理等用工就要100多人,每畝地一年的勞務成本大約1萬元,全年茶園僅支付工資就達300萬元。
當?shù)攸h委、政府瞄準出行難、住房難、飲水難等“短板”精準施策,積極幫助“土瑤”群眾脫貧。
跟以往相比,“土瑤”聚居區(qū)的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。平桂區(qū)扶貧辦副主任陳樹介紹,平桂區(qū)“十二五”以來共投入近億元資金,逐步改善當?shù)氐牡缆?、飲水、供電等條件,目前通往6個“土瑤”行政村村委所在地的道路已全部硬化。
住房是令“土瑤”群眾頭疼的問題。山區(qū)里平地少,群眾大多在山腳或山腰搭建木房,一些群眾甚至住在茅草屋里。為幫助他們改善住房條件,從2013年以來,平桂區(qū)以每戶5萬元的補助標準推進危舊房改造,至今“土瑤”聚居區(qū)的茅草房已不見蹤影。
針對“土瑤”群眾居住分散、生活環(huán)境惡劣,當?shù)剡€積極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程。陳樹介紹,已有部分“土瑤”群眾搬遷到新的安置區(qū)生活,此外還有315戶1924人被列入易地扶貧搬遷對象。
“我們給搬遷群眾開展免費培訓,提高他們的就業(yè)技能,確保能搬得出、穩(wěn)得住。”陳樹說,接下來還要進一步增強“土瑤”群眾自我發(fā)展能力,同時繼續(xù)加大教育扶貧力度,讓更多的“土瑤”兒童接受良好教育,從而斬斷貧困“代際傳遞”。
-
再不起眼的小草,也要綻放自己的光彩——農婦羅加蘭從脫貧到扶貧的故事
鉆進自家的玉米地里,封丘縣51歲的農婦羅加蘭就不見了蹤影。在田間,這位初見生人多少還有些局促的中年村婦,立刻變得輕松自如。2018-07-05 11:13:56
-
五年貧困人口減少近7000萬 各地多措并舉提升脫貧攻堅內生動力
吳相琴和幾名支部委員領建了旅游、養(yǎng)殖、服裝加工等五個合作社,每個合作社串聯(lián)起3至5名黨員示范戶,再由每名黨員示范戶帶動5至10戶貧困戶。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教授劉桓建議,扶貧要更多地使用經濟手段,針對貧困地區(qū)扶貧資金缺口,充分利用財稅金融政策,完善基礎設施,助力產業(yè)扶貧。2018-07-05 07:22:45
-
從手繪脫貧地圖看駐村第一書記李然的“奮斗足跡”
翻開駐村第一書記李然的扶貧筆記,一幅手繪的脫貧地圖引人注意。地圖中,江西省廬山市蛟塘鎮(zhèn)芙蓉村狀如一棵樹枝四向伸展的大樹,每根樹枝的終端標記著一位貧困戶的名字,整個村里貧困戶的分布一目了然。2018-07-01 15:40:43
-
大數(shù)據(jù)"坑熟客",技術之罪需規(guī)則規(guī)避
2018-03-02 08:58:39
-
高質量發(fā)展,怎么消除“游離感”?
2018-03-02 08:58:39
-
學校只剩一名學生,她卻堅守了18年
2018-03-01 14:40:53
-
有重大變動!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
2018-03-01 14:40:53
-
2018年,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?
2018-03-01 09:01: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