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華盛頓3月17日電 (美國經濟筆記)疫情何以扼住美國經濟增長“命脈”?
新華社記者許緣 高攀
在若隱若現的衰退威脅中挺過2019年,美國經濟在2020年迎來“黑暗開局”。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加壓,加之已有的對超長擴張周期接近尾聲的擔憂,有關美國經濟衰退的討論驟然升溫。
新冠肺炎疫情何以對美國經濟帶來超大殺傷力?目前來看,主要原因有三。其一,疫情切斷人與人接觸,對支撐美國經濟的消費服務業(yè)造成重創(chuàng)。其二,疫情極易引發(fā)恐慌,擾亂金融市場。其三,財政和貨幣政策應對疫情存在局限。
新冠病毒人際傳播力強且潛伏期長。為防病毒擴散,美國各大航空公司被迫縮減國際和國內航班;不少城市下令關閉餐廳、劇院、酒吧和電影院;美國政府建議取消不必要的旅行和聚會。這些舉措相當于截斷了美國消費服務業(yè)的增長之路,而服務業(yè)占美國經濟總量的80%以上,是當仁不讓的支柱產業(yè)。
數據顯示,2月份美國商品零售額環(huán)比下降0.5%,創(chuàng)2018年12月以來最大降幅,其中酒吧和餐館銷售額下降0.5%。截至目前,蘋果公司已經關閉除大中華區(qū)之外的全球各大門店;美國連鎖百貨巨頭梅西百貨正關閉在美門店;全球化妝品零售巨頭絲芙蘭等美容品牌也宣布實體店暫停營業(yè)。
萬神殿宏觀經濟學研究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伊恩·謝潑德森指出,剔除住房、醫(yī)療、食品和能源后的可自由支配消費支出約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39%。受疫情影響,這部分支出在第二季度可能銳減,拖累美國經濟。
分析人士認為,消費服務業(yè)癱瘓還可能引發(fā)企業(yè)破產、企業(yè)債務評級下調和銀行資產負債表惡化等多重沖擊。
股市是實體經濟的晴雨表,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是金融市場走向的風向標。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,美國政府的舉措“藥不對癥”,投資者對疫情蔓延及其經濟影響深感憂慮,金融市場出現恐慌性暴跌。自3月9日以來,紐約股市已三次觸發(fā)熔斷機制,歷史罕見。12日,三大股指均跌入技術性熊市,結束長達11年的牛市周期。16日,道瓊斯工業(yè)平均指數暴跌12.93%,創(chuàng)1987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。
分析人士指出,看不見的病毒引發(fā)公共衛(wèi)生安全風險,打擊經濟運行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如果不能迅速有效阻止金融市場下跌,企業(yè)難以獲得新的增長資金,支撐美國超前消費的股市財富效應隨之消散,生產和消費都將受到重挫。
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,美聯儲已幾乎拋出所有“彈藥”。繼3月3日宣布緊急降息50個基點后,15日又緊急降息100個基點,并重啟量化寬松措施。同時,美國政府頒布撥款、延長納稅期限等財政應對方案。但市場對此并不買賬。
瑞銀集團財富管理全球首席投資官馬克·黑費爾指出,對疫情這類短期沖擊而言,寬泛的財政支出和降息并非“靈敏”調解工具,投資者更希望看到控制疫情傳播和緩解經濟沖擊的針對性措施。
疫情之下,美國經濟面臨的更多是信心層面的打擊。只有當疫情真正得到有效控制、信心得以恢復,消費者才敢放心出門消費,企業(yè)才有意愿擴大生產和投資。若無法從源頭上根治“病因”,美國國內需求和實體經濟下滑趨勢恐難逆轉。